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《大学语文》10月22日专为备考2023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,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,逐步提升考试成绩。
单选题
1、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前三句所采用的对仗形式是()。
- A:鼎足对
- B:流水对
- C:扇面对
- D:隔句对
答 案:A
解 析:人们常用“鼎足”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。所谓“鼎足对”,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。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,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。马致远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”,一首广为传诵的“鼎足对”。
2、创作“问题小说”的作家是()
- A:梁实秋
- B:冰心
- C:沈从文
- D:巴金
答 案:B
解 析:冰心是“五四”以来著名的女作家,她以问题小说起步,走上文坛。她发表的第一篇问题小说是《两个家庭》。
主观题
1、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?
答 案:(1)类比。文段通过用“泰山不让土壤……故能就其深”为喻来说明“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”的道理,采用的是类比的论证方法。(2)对比。从开始到“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”,写的是纳客之利;从“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”到最后,写逐客之害,前后形成对比。
2、冯谖三次弹铗而歌,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?
答 案:装愚守拙,巧于试探。
解 析:冯谖三次弹铗而歌,其实是在试探孟尝君是否是可以辅佐的有用之才。表现了他机智的一面,不擅自暴露自己的才能。
填空题
1、《炉中煤》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《》。
答 案:女神
2、无边落木萧萧下,()。(杜甫《登高》)
答 案:不尽长江滚滚来
写作题
1、题目:小议“嗟来之食”是否可吃要求:(1)必须写成议论文。
(2)不少于800字。
(3)字迹工整,卷面整洁。
答 案:略
解 析:【写作思路】“嗟来之食”即悯人饥饿,呼其来食,多指侮辱性的施舍。不吃“嗟来之食”看重做人应有骨气有志气,强调人的尊严和精神气节。吃“嗟来之食”代表了忍辱负重,有点不拘小节。作文立意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,言之有理即可。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,注意做到论点明确,论据充实,论证严谨。【经典事例】
1.韩信忍胯下之辱,终成一代名将。
2.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获得了心灵的自由,人格的尊严。
3.抗日战争结束后,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,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,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,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。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,物品奇缺,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。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,就运来一些面粉,说要“救济”中国人,好让中国人“感谢”美国,不反对它。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,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。他和一些学者一起,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。那份宣言表示,坚决拒绝美国的“援助”,不领美国的面粉。当时,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,身体非常瘦弱,体重还不到40公斤,经常呕吐,甚至整夜不能入睡。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,生活更加困难。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,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“赏赐”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。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,要采取直接的行动,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。”
【名人名言】
1.大丈夫能屈能伸。
2.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3.士可杀,不可辱。——《礼记·儒行》
4.嗟来之食,吃下去肚子是要痛的。——毛泽东
5.人不可有傲气,但不可无傲骨。——徐悲鸿
2、题目:有志者,事竟成
要求:(1)以议论为主;
(2)不少于800字;
(3)字迹工整,卷面整洁。
答 案:略
解 析:【写作思路】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说的是只要有决心,有毅力,事情终究会成功。这是一个命题作文,题目已经是一个论点,写作时要紧扣题目。可以分析“志”能使“事”成的原因,或者引用无“志”情形进行反面论证;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,什么样的“志”能更有效地使事“成”——树立崇高的志向,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志向,有志向要坚持付出努力。【经典事例】
1.张海迪、贝多芬、爱迪生、罗斯福等名人故事(这些例子可用于很多主题)。
2.有一天,巴斯德注视着桌上一瓶酸牛奶。凝神思索:酸奶的发酵,是由于化学变化呢,还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呢?当时还没有能解答这个问题。巴斯德立志研究酸乳发酵。他整天整日地,在一间闷热的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试验研究。脸上被油烟熏黑了,衣服也布满污垢。时而呆立不动,时而狂奔疾走。有人说:巴斯德得了精神病。不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,巴斯德终于成功了!他科学地证明了:酸牛奶的发酸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。并且写成了著名的《乳酸发酵》一书。在微生物发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,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,并且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。他在讲到他成功的奥秘时说:“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。”
【名人名言】
1.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——蒲松龄
2.鸟贵有翼,人贵有志。
3.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4.古之立大事者,不唯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。——苏东坡
简答题
1、请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。
答 案:形成鲜明对比、加强反讽效果,塑造人物形象。
2、作者为什么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有相当的长度?
答 案:①表达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需要相当的长度。②作品艺术的完整也需要相当的长度。
精彩评论